百年孤独——海滨旅馆往事
2014-07-01 14:44:00

 

7月1日《半岛都市报》和半岛网,以4个整版篇幅报道了集团总部所在的海滨旅馆的前世今生,详细重现了这栋历史建筑110年的沧桑与荣耀,充分肯定了集团公司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的历史性意义。

日期:2014-07-01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挪威航海家FridtjofNansen说,“人生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建筑也是。

1907年,德国建筑师舒备德站在伊尔蒂斯山(今太平山)上,拍摄了一张汇泉湾的全景照片。在空旷的汇泉湾畔,一栋唯一存在的建筑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它就是海滨旅馆。

早在二十世纪初,海滨旅馆前面的沙滩浴场便被命名为“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妻子——一个彼时已得到德国人认可的皇后,由此可见德国人对于此地的重视与喜爱。建成于1903年的海滨旅馆全称为海因里希亲王海滨旅馆,海因里希亲王是威廉二世的亲弟弟。这种重视在胶澳总督府的建造规划里面也得到印证,“旅馆大楼应配备一流的卫生基础设施……所有立面都应进行精心设计。1908年之前,总督府不会在此批建其他旅馆。”

1904年7月,海滨旅馆正式开业,72位游客因旅馆满员而无法安排居住。这座青岛最早的度假酒店随着德国人的大力宣传而声名远播,成为东亚首屈一指的高端酒店。一百多年来,踏入这栋建筑的中外旅人,无论是政客要员,还是商界名流,无一例外的,都将此视为荣耀。

高贵背后孤独随行,荣耀落尽寂寞自来。随着夏季的远去,以及旁边跑马场喝彩声渐歇,秋冬的沙滩浴场出现了巨大反差的“空无一人”,此时的海滨旅馆陷入“孤独和沉思”。1912年深秋,刚刚卸任民国大总统的孙中山踏入海滨旅馆。目前尚不清楚这位伟人在此的活动情况,可以想象的是,他会在一个深秋的黄昏驻足窗前,凝望汇泉湾的潮起潮落,留下一个长长的孤独的背影……

在此留下孤独背影的还有晚清的遗老遗少们。1912年清帝退位后,避居青岛的晚清遗臣有数十位之多,其中不乏辜鸿铭、林纾等文学巨擘,他们活动的身影遍及海滨旅馆及其周边,任《清史稿》编修的赵尔巽也曾寓居海滨旅馆。在这些遗老遗少与西方传教士进行的复杂文化对话中,海滨旅馆成为一个重要的背景元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滨旅馆经历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旁边的跑马场盛况空前,成为与香港、上海齐名的远东著名跑马场,而海滨公园(今鲁迅公园)、水族馆的兴建,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汇泉湾的旅游空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被繁华与喧闹包围着的海滨旅馆的命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其以东,体量更大、环境更幽的东海饭店和八大关建成。虽然海滨旅馆依然是汇泉湾的主角,依然享有着这片区域的繁华,但是落寞不可避免地来到了。

1945年日本投降后,海滨旅馆成为了美国海军的士兵之家。青岛解放后,这里曾一度用作海军俱乐部、酒店、夜总会甚至汽车租赁行,功能的混杂使得这里不复当年的繁华。命运在2002年出现转折。已经成为危楼的海滨旅馆成为青岛城市建设集团的办公楼,并且得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最为妥善的修缮,2012年再次修缮,被时间磨掉的风向标、花池、角楼一一恢复,基本还原了建筑的原貌。如今踏入这栋老楼,德式建筑的高雅扑面而来,百年前的光影若隐若现,恍如隔世……

一百多年来,繁华和荣耀伴随着海滨旅馆。在时光的沉淀里,我们仿佛依然能触摸到那一份厚重,感受到一颗孤独的心,以及那亘久不变的高贵。杨明海

历史的守望者

海宾旅馆见证汇泉湾的百年沧桑

日期:2014-07-01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承载了历史的演变。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青岛,许多老房子都曾谱写出或辉煌或屈辱或传奇的篇章。时间在其中也产生了长度、宽度和温度。这一期 ,我们聚焦一座饱经沧桑的老建筑——海滨旅馆旧址。1903年到1904年,在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海湾的沙滩上,拔地而起一幢三层的小楼,它的全名是Stand HotelPrinz-Heinrich(海因里希亲王海滨旅馆),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休闲假日型酒店,海滨旅馆曾经“一房难求”。它接待过尊贵的客人孙中山,也迎接过一批逊清遗老,只是历史的进程有些残酷,海滨旅馆由辉煌到落寞,主人的轮换让它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环,也丧失了原来的色彩。在其即将成为危楼之际,青岛城市建设集团将其买下用作办公楼,并两次修缮,让其以全新的面貌矗立在汇泉湾畔。历史的脚步没有停止,这栋建筑得以依旧守望着大海,与岁月一起肩并着肩,见证着这座城市发展的脚印。

海水浴场旁的度假胜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以后,曾在贸易上试图与香港竞争,同时,根据青岛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优势,也准备在旅游业上施展拳脚。他们首先把目光锁定在了会前(今汇泉)村前边的沙滩,在这里修建了海水浴场(一浴),并设了个海水浴场委员会来管理浴场。日本作家田原天南曾在《胶州湾》(1914年)也对此予以记载:“青岛海水浴场名扬东亚,据说到夏季来临时,从中国各地来此游览的欧美女士和先生们不下1500人。别墅区前方的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海湾,沙白水清,确实是个舒适的海水浴场。德国在占领伊始,一发现这是中国沿海罕见的地方,为了青岛的繁荣,在这里建设了海水浴场设备。”

现在,每年夏天,一浴都会人满为患,青岛人习惯于将这种场面称为“下饺子”。其实,在浴场建设初期,根本就没有几个人在此游泳。据文史学者鲁海在《青岛思往录》中称,初期的浴场更衣室很少,为了招徕游客,殖民当局在上海、香港等地刊登广告,吸引西方人到青岛旅游,还在浴场内建立了音乐台,每周两次由海军四十人的大乐队奏乐,以助游兴。然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宣传,因为当时浴场禁止中国人入内,所以“偌大的浴场内往往只有几名洋人嬉戏”。

对于禁止中国人进入的说法,青岛市文史研究学者杨勇说,“这里是划定的欧洲区,并不是不允许中国人进入,而是因为一般的中国人花不起这个钱”。青岛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学者王栋也觉得没有中国人进入很正常,“在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一块儿聊天可以,要是男女一块游泳,这是有伤风化的事情”。确实是。1912年,原大清三省总督赵尔巽在海滨旅馆居住时,就曾看不惯洋人们不分男女在浴场共浴,而且“男士仅穿短裤,女士露臂露腿,‘洋人虽强,终是蛮夷,一点儿文化也不讲,不可理喻’”。估计 ,如果赵尔巽看到现在的中国人和当时的洋人无异,一样男女共浴,露胳膊露腿,估计非得气得七窍生烟不可。

言归正传。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带动旅游业,高档滨海度假酒店1903年正式开建,1904年夏季开业,它的全名是Stand HotelPrinz-Heinrich(海因里希亲王海滨旅馆),投资商和海因里希亲王饭店是一家(这也使得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孙中山来青岛时是下榻在海因里希亲王饭店,即今栈桥宾馆)。旅馆不到一年的施工期,让王栋觉得这幢三层小楼是仓促而成,“当时,建筑材料比较匮乏,工人也很难找,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很显然是应急的产物”。从旅馆的建设细节上看 ,确实没有海因里希亲王饭店细致,而且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装饰也略显简单。不过,这栋“E”字型楼房西面和北面的山墙造型尺度精妙,花蕊式柱头带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门庭向外突出,顶部处理为富有个性的折角,进门大厅颇为奢华,硬木廊柱、廊檐,中间为楼梯,31个套间内设两张雕花床,房间宽敞,每一间都有面向大海的宽大阳台,都显示了这栋建筑的优美之处。试想坐在阳台上,眺望蔚蓝的海面,随心所欲地进行天然的日光浴,何其惬意!更特别的是,因为当年紧挨着跑马场,旅馆北侧特设了一个不小的看台,供居住在此的旅客观看激烈的跑马比赛。

记者在进行探访时,发现庭院内有一口古井,在上世纪20年代的胶澳商埠井户图上,它被标注为第30号水井。它与海滨旅馆同时建成,据城建集团的工作人员讲,井中是淡水,井底的基础木材经过百年仍然完好。这足以说明,当年海滨旅馆建设完备,供水充足。自来水配套后,出井改为“专备救急”。

几经易手,见证青岛一个世纪的命运

英国人F•帕默在《青岛》(1910年)中特别介绍了海滨旅馆,“1904年建成的海滨旅馆是游客们舒适的住处。这幢3层大楼共有31个双人房间,拥有大厅、浴室、客厅、阅览室、餐厅和一个舞厅,这个旅馆开业的第一年就生意兴隆,在一个月中,(1904年7月)竟有72名客人因满员而无法在此予以安排。在游泳季节里,第三海军营的乐队每周在沙滩上演奏数次。此外,1903年成立的游泳协会也在这里为公众提供娱乐项目,在青岛浴场是免收疗养捐的,但如果不住旅馆,而在浴场自建小屋的话(现有约140座),就要每处按季向政府缴纳5至10元的疗养捐,数目的多少各因其所在位置而异。旅馆还为客人在浴场开设了更衣室,免费供客人使用。”日本作家田原天南在《胶州湾》(1914年)中还补充记载:“(乐队)为满足欧美人士的希望,还在其附属的海水浴场教授游泳,其费用规定为:浴场、器具、机器的使用费、大人及16岁以上者银元10元,小孩及16岁以下者银元6元。”

这些最接近于海滨旅馆开业之初的记录,真实准确地还原了当时海滨旅馆的辉煌和重要地位。

于是,每逢夏日,这里都会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伴着欢快的乐曲纵情饮酒欢歌 ,微微的海风带来丝丝清凉,任谁都无法抗拒。鲁海在《老楼故事》中称,1907年夏天,这里共入住425人次,1908年增至575人次。早期的青岛旅游指南上,还对旅客提出“忠告”,夏季来青必须预先定下房间。“说到海滨旅馆,还必须提到它西边的白浪花餐厅,这家音乐餐厅同时供旅馆的客人和跑马场的人吃饭,应该说和海滨旅馆几乎是一体的”,杨勇说。

然而,在历史车轮的无情碾压之下,海滨旅馆的命运也急转直下。

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青岛作为东亚唯一的战场,“人们想到了青岛也会遭到敌对国的狂轰滥炸,因此在之前两个星期内每天都有快乐人群光顾的热闹海滩,变得好像火车驶离车站后,月台上空寂无人一般……”滞留在海滨旅馆的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宜人的风光,而是德国鱼雷舰S-90和英国驱逐舰“肯奈特”互射的场面。

随着德国的投降,日本占领青岛,并将海滨旅馆当做敌对资产没收后拍卖,成了青岛大饭店的别馆。“其实,这段时间也还算兴旺,它主要还是起到旅馆和舞厅的作用”,杨勇说,海滨旅馆的真正衰败应该是从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之后,加上八大关里面的各种休闲度假旅馆都已经发展起来,海滨旅馆就慢慢失去了昔日的光环。这期间,王栋称他根据资料推断1922年,由于夏季赛马会的需要,海滨旅馆在一家有实力的赛马俱乐部的资助下曾经进行了装修,“因为 仅在夏季开放,所以房间价格高得惊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海滨旅馆一度成为美国海军的士兵之家,“美国人更是开放”,杨勇说。显然,这里成为住在此地的美国军人纵情享乐的地方,青岛解放后被海军征为招待所,1980年后重新作为旅馆(汇泉大酒店)。

修旧如旧,沙滩旅馆得以重生

几经易手,但是疏于修缮,使得海滨旅馆经历百年风雨洗礼后,变得衰老。“买下这栋楼需要足够的勇气,因为买它的时候它已经是一栋危楼”,青岛城市建设集团办公室主任张金喆说。2002年,城建斥资买下了海滨旅馆 ,当做办公地点,并进行了第一次的修缮。“当时旅馆内一片狼藉,连地板都破烂不堪”,该公司的总工程师姜仁星说,由于旅馆是砖木结构,又建在沙滩上,随时都可能有倒塌的危险,所以他们首先进行了墙基加固,简单装修一番后,便搬了进来。

经过10年的使用,城建又进行了第二次整修。提起原因,张主任说:“如今青岛市民对发掘本地优势的意识变得很强烈,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城市风貌的重要性”。于是,他们首先寻找了关于海滨旅馆的历史,发现了它不凡的经历和见证的许多个第一:1904年5月11日,德国皇家俱乐部在汇泉湾举办了首次海上帆船比赛,当时发行的明信片背景就是海滨旅馆的全貌;1912年,德国机械师弗兰克•奥斯特在汇泉跑马场建成了青岛第一个飞机场,并于1913年7月9日首飞成功,海滨旅馆也是目击者……

这让城建对呆了十年的办公楼陡然增加了敬畏感,2012年10月,他们着手进行第二次修缮。这次和以往的装修不同,他们采取的是“修旧如旧”的策略,力争还原海滨旅馆 1903年刚建成时的模样。为此,他们去了德国、上海等地进行考察 ,再次根据德国建筑的风格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腐蚀,由于地处海边,盐水盐碱含量大,旅馆的外墙腐蚀严重,加上是砖木结构,基座也不稳”,姜仁星说。外墙保护方面,他们选取一小块地方 ,采用喷锈、打砂等技术,用独特配方材料刷面,让其经过两年风吹日晒,发现可行,最终用于旅馆整墙。而在内部装修上,他们找来了当年的老照片,对着照片一点一点地进行恢复,“旅馆的老照片上有塔顶和风向标,我们搬来时已经没有了,为了恢复原貌,我们照着照片又重新做上了”。对于这次修缮,姜仁星很有自信,“现在的旅馆能抗7度地震,完全能达到青岛的安全级别”。

记者专门到海滨旅馆旧址进行参观,发现内部装修精致,有一种复古感。张主任说他们每一件东西都是“淘宝”淘来的,力求和当年的海滨旅馆风格一致。在这里,记者也发现了很多“宝贝”:百年前的楼梯、铜灯、烛台,显然这些老物件都在修缮中被刻意保留了下来,尤其是主楼梯的栏杆,是由德国柏林附近的一个小城所生产,透露着艺术的气息,在古典与现代的回旋中,踏响了一个多世纪的回音。城建还辟出一个房间,开办青岛印象博物馆,里面有老照片、唱片机、电话机、餐盘、日德战争的勋章等 ,“现在我们对公众进行预约式开放,大家可以通过微博等方式预约参观”。在旧址门口还有一些老街波螺油子石块,张主任说,这些都是当时市南区波螺油子破拆时,他们专门购买来的。

百年老楼,企业接手,修旧如旧,这种方式显然颇为成功。“海滨旅馆是汇泉湾的标志性建筑,而城建有实力去维护它,这是保护青岛历史遗产的一个良好途径,是民间力量进行历史文化保护的榜样,值得借鉴”,王栋说。

旅馆过客 他们曾在这里停留

最尊贵的客人——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国国民党总理,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有《孙中山全集》行世。

孙中山先生曾于1912年9月28日经济南来到青岛,给青岛人民留下令人难以忘怀的足迹。关于他来青岛的目的和地点,因为资料的匮乏,一度有很多争议。不过,记者采访了文史专家鲁海、学者王栋和杨勇,他们一致认为孙中山来青岛下榻的地点不是通常所说的青岛“海因里希亲王饭店”,而是在沙滩宾馆,也就是海滨旅馆,上海《德文新报》也予以证实:孙中山自济南顺访青岛的一行人员共40人,包括夫人卢慕贞、秘书宋蔼玲及众多随从,包住了海滨旅馆的 16个房间。

当年9月29日下午两点之后,孙中山在秘书陪同下,以私人身份到总督府拜会了胶澳总督迈尔•瓦德克。出于礼节,瓦德克在傍晚到海滨旅馆回访了孙中山。孙中山与德国总督探讨了中国的政治形势,并高度评价了青岛在十四年里的发展。同时,孙中山还认为青岛的造林、港口建设、城市发展都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9月30日下午,孙中山访问德华大学,呼吁学生们在这里所看到的东西应该成为鞭策自己的动力 ,使自己树立这样的目标,把这个范例推广到全中国,把祖国建设得同样完美。10月1日晨,孙中山一行前往崂山游览。傍晚,孙中山乘龙门号轮船返回上海。短暂的三天,让青岛民众对孙中山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青岛也让孙中山难忘,12年后,孙中山邀请青岛地政专家单维廉在广州仿行青岛地政,搜求德人经营青岛的典籍,但后来终因时局变幻而夭折。

逊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原籍辽宁铁岭,出生于官宦世家 ,历任御史 、山西巡抚、四川总督等职。赵尔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是清朝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1914年任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

武昌起义让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焦头烂额,他一头扎进青岛躲清静。在青岛,赵尔巽留下的趣事不少。1912年3月14日《申报》载:“赵尔巽潜至青岛,寓在会前(汇泉)旅馆,与鲁抚张广建等时常通密电。”赵尔巽是原大清高官,却还是第一次住进这座豪华旅馆。他最满意的是“浴室”,水龙一开,热水即来。最苦恼的是西餐,虽然交涉之后可用筷子,但是对菜肴点不出名字,味道也不对,又无茶可饮,只有咖啡,想吃中国饭菜需到大鲍岛区,坐马车要半个小时。他找人在警察署附近购地,设计、建设宅邸,特别要求要有旅馆那样的浴室。

赵尔巽来青,按清例拜访德总督,有一位官员接待,由翻译人员翻译,但赵尔巽听不懂,同随从二爷说,请翻译用中国话翻译。原来该翻译是宁波人,他的中国话是宁波话,赵尔巽听不懂。中德双方只有各说各的 ,也不过寒暄了几句,赵尔巽留下所带礼品,是著名的东北人参。德国官员以为是些树根面现不屑,翻译讲解这是中国十分贵重的营养品,德官才表示感谢,送至门外。

到了夏天,来青外人日多,旅馆人满,全是碧眼金发,他与妻子十分不舒服。旅馆门前就浴场,洋人不分男女在旅馆里穿好泳衣去浴场,男士仅穿短裤,女士也露背尤其露腿,其妻劝其不要外出。他说:“洋人虽强,终是蛮夷,一点儿文化也不讲,不可理喻。”赵尔巽在青建了自己的宅邸,搬入新居后,来青的清吏日多,不少是同朝为官的旧谊,他才高兴起来。与陆润庠、劳乃宣等组成“十老会”,觉得人说青岛为“桃花源”是不错的。同吕海寰谈及海水浴场,吕海寰大笑,因吕任过驻外使节多年,他对赵尔巽说西人崇尚“自由”、崇尚“自然”,中国今后当也会如此。赵尔巽说,那不有辱祖先遗愿了吗?

 

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 ,史学家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历史、哲学、政治、佛学、医学等,著述甚丰。知名弟子有黄侃、钱玄同、鲁迅等。

章太炎来青岛住在海滨旅馆是鲁海最近刚刚得知的 ,他说他是通过章太炎的学生那里得知的。鲁海给了记者这样一段文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垂危,章太炎坚决主张抗日。可是,中国守军不战而退,使章太炎对国民党政府十分失望。他不顾年迈体衰,一如既往地宣传团结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他与沈钧儒通电痛斥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国家危急至此,犹不奋力向前以图恢复,平日整兵治戎,所为何事?应即督促前进,自谋靖献。如犹逍遥河上,坐视沦胥,此真自绝于国人,甘心于奴隶者矣!”他到青岛时已是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的1931年。1930年在蔡元培力主之下,国立青岛大学开张,杨振声任校长,蔡元培时刻关注这座大学。杨振声广招闻一多、梁实秋等名师以外,还请名家到国立青岛大学讲学。其中于1931年冬请章太炎来青岛,章太炎向往十几年的青岛终于接待了他。他就住在当时的汇泉饭店(海滨旅馆),故交在聚福楼宴请他。随后,他在青岛大学作了“行己有耻”的报告,对国民党不战而放弃东三省的行为大为愤慨。遗憾的是,章太炎完成了他的青岛行,但未写下诗文。1936年6月,章太炎病逝于苏州。

国立青岛大学在此成立

在海滨旅馆 ,曾经发生了一件大事:国立青岛大学成立!这还得从头说起。

根据《山东大学史》记载:1929年6月3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携眷来到青岛,住在原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小楼(今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楼)。他对青岛的优美环境、宜人气候倍加赞赏。加上少受战乱影响,他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筹办。他说:“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他的意见,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了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外 ,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校舍收用。另行函聘何思源、王近信、赵太侔、彭百川、杜光埙 、傅斯年、杨振声、袁家普 、蔡元培等九人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并任命何思源为筹委会主任。由教育部拨给开办经费10万元(教育部和山东省各付一半)。

 

6月20日,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在原省立山东大学本部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除宣布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外,次日,何思源、赵太侔、王近信即赴青岛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产。7月8日,筹委会在青岛汇泉大饭店(即海滨旅馆)召开第二次会议。这是筹委会最重要的一次会议,除原先九位常委全部出席外,教育部长蒋梦麟还从南京专程来青岛参加。会议听取了筹委会主任何思源关于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的经过。前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工作情况的报告,讨论了院系设置、院系人选、各院地址、扩充校舍、学校经费 、原有两校学生的处理、开学日期等问题。会议决定国立青岛大学设于青岛,并分设工厂、农事试验场于济南。这次会议基本商定了国立青岛大学的雏形。当年9月21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杨振声校长宣誓就职,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宣告结束。

重装出发

日期:2014-07-01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